盛乐古城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其城镇建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1997年至2008年,文物工作者在古城外围发掘春秋至辽金元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墓葬2059座,出土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木器、漆器、铜钱等各类器物计万余件。
这些墓葬的种类有竖穴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瓮棺葬、乱葬坑等。其中古城东侧以春秋、战国墓为多,南侧、西侧以汉墓为多,北侧以北魏时期的墓葬为多。
春秋晚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仰身屈肢葬等,随葬有陶壶、陶鬲、陶罐等器物。战国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人葬,部分尸骨不完整,没有头颅或缺少肢骨,有些尸骨上残存有铜链和骨链,以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为主要葬式,部分墓葬中带有壁龛或头龛,还发现带有环壕的墓葬,出土有陶罐、陶钵、陶鼎、陶豆、陶壶、陶盘、陶樽、带钩、铜剑、铜戈、铜璜等器物。
汉代土洞墓
秦式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种,以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为主要葬式,随葬品有铜带钩、蒜口壶、半两钱等。汉代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木撑墓、土洞墓、砖室墓等,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一般随葬有陶罐、陶壶、陶井、陶灶等器物,铜器有铜带钩、青铜壶、青铜香炉、青铜扁壶、青铜卣、车马具、铜镜,铜钱等器物。
魏晋时期的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埋葬较深,大部分墓葬有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有陶罐、陶壶、铜镜等,多有殉牲现象。
唐代墓葬可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皆带有长方形斜坡或台阶式墓道,砖室墓为单室墓,近方形或圆形,弯隆顶,为双人合葬墓;土洞墓有直洞室和偏洞室两种,部分墓葬用石块或砖封门,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泥俑等,出土的白瓷碗、三彩器、铜镜等遗物较为精美。部分墓葬出土有墓志,墨书志文,保存较好。
辽金元时期的墓葬以辽墓为多,多穹庐形砖室墓,台阶式墓道,墓室内以砖砌尸床,随葬有塔形器、篦点纹陶罐、瓷碗、铜钱等器物,部分辽墓墓壁有精美壁画。
战国墓葬玉璧和铜带钩出土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配合盛乐古城境内的两处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区内发现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墓葬69座,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铜器、墓志等。
本次发掘的墓葬以战国墓居多,唐墓次之,还发现有辽墓。出土的物品中包括战国青铜短剑、唐代绿釉注壶等典型器物。在发掘的唐墓中发现了带双天井的土洞墓,填补了目前已发现唐代墓葬类型的空白。另外,在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部分人物壁画图案也较为珍贵。
2010年4~11月,因翔宇盛乐星城二期工程的建设,考古队对其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钻探,并对钻探出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考古钻探面积3万多平方米,发掘清理墓葬110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95座、秦式墓葬3座、汉代墓葬7座、唐代墓葬5座,出土各类器物300余件。
战国时期墓葬95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设有头龛、壁龛等。部分墓有葬具,以单棺为主,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墓带有头箱。部分墓有祭骨。骨架大多保存较好,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陶器有罐、釜、壶、钵等,其中钵扣罐较为特别。铜器有带钩、铜璜等。玉器有环、壁等。
秦式墓葬以Ⅱ区M2314为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规整且光滑,四壁斜下内收。在墓室北侧有山石。长方形棺椁。带有头箱,位于木椁内,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4米、东西宽1米、厚0.04米、残高0.5米。骨架仅存少量的头骨及下肢骨。头骨东侧出土有彩绘陶器,分别为带盖陶壶2件、陶豆2件、豆柄壶2件、陶盆2件、陶鼎2件、陶盘l件、陶耳杯1件、陶杯l件、陶勺1件,头骨处出土有铁器残片。
汉代墓葬7座,分为带墓道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三类,平面有长方形、甲字形等,墓道有斜坡式、台阶一斜坡式等。砖室墓为多室墓,被盗扰。骨架保存一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器类有罐、壶、小罐、灶、井等。
唐代墓葬5座,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类。墓道向南,有斜坡式、台阶—斜坡式之分。土洞墓平面有长方形、梯形等,大部分为单人葬;砖室墓为单室墓,平面呈近方形,为双人合葬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有陶罐、塔形器、白瓷碗、铁剪子、铜镜等。部分墓葬出土有石质墓志。
盛乐古城周边墓葬群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战国以来以盛乐古城为中心的土默特平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丰富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陈永志:《内蒙古盛乐古城的考古新发现》,《收藏家》,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