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雅石窟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开凿有1个塔堂窟和20个僧房窟。第12窟是塔堂窟,是最早的标准形塔堂窟。入口处是大拱门,上方是大的尖顶拱楣,拱楣两侧翼垂直向下,曾安装木质门扉。窟内列柱为素面八角形,上方内倾,上下端没有柱头和柱础。拱券顶是仿木结构,将岩体雕凿成檩和椽的形状。塔的台基只有一层,覆钵丘是低矮的半球形。
纳西克石窟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共开凿24座洞窟。第18窟是塔堂窟,前室正壁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横向的一列浮雕栏楯隔开。下部正中有正门,门楣为拱形,正门两侧是高浮雕门神。前室正壁的上半部中心部位是一个大明窗,明窗外沿为拱楣形,上方中心有尖头,拱楣两侧翼向内略弯曲,整个拱楣外沿向前方突出。明窗外两侧有浮雕列柱,柱面有繁缛纹饰。前室正壁最上方有一列拱楣明窗浮雕。窟内正厅两侧有列柱,柱身直立,下有壶形柱础。主体的覆钵丘已超过半球。石雕题材多样化,有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像,还有观音菩萨八难解救图。此外有密教图像,如多罗菩萨、金刚萨埵等。构图方面,出现曼荼罗的趋势,是印度早期的密教像。石雕像躯体粗壮,公式化,与邻近的印度教石窟形象相近
参考文献: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主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