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州川北岸的崖面上,东西连续约1公里。石窟绝大部分开凿于北魏中后期,其后至隋末均有营建。共有二十余窟,大小佛龛数百个。北魏洞窟按洞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云冈石窟外景
第一期石窟包括第16—20窟。各窟大体上皆模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题材主要为三世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面积的大部分。从主像内容和石窟布局上方面,五窟可分为两组。
第20窟
第二期的主要石窟有五组:7、8窟,9、10窟,5、6窟,1、2窟,此四组皆为双窟;另一组三个洞窟,即11、12、13窟。此外,云冈最大的石窟第3窟内外北魏时的主要工程,皆在此时期进行。洞窟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但也有个别洞窟类似第一期椭圆形平面的草庐形式;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礼拜道;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皆作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的布局,窟顶多雕出平棊。
第三期石窟主要分布于第20窟以西。4、14、15窟和自11窟以西崖面上部的小窟,还有4至6窟之间的中小窟,多属于此期。另外,第一、二期窟中,也多有第三期补刻的小龛。第三期石窟没有出现成组石窟,中小型窟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各处。洞窟内部日益方整,洞窟类型包括塔洞、千佛洞、四壁重龛式和四壁三龛式洞窟。
参考文献:
宿白:《云冈分期试论》,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