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将新石器时代十进记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仰韶文化前,即1万年前左右到7000年前左右。在考古中尚未发现数字实物。 第二阶段,从仰韶文化早期到晚期,即约7000年前左右到5000年前左右。此时期的陶器上有大量符号,其中夹杂着许多数字,可明确知道数字的写法。如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简化式数字,半坡和姜寨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极具代表性。王志俊先生将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按形状进行统计有27种,从中可辨认出若干个数字,它们是:
在姜寨遗址发现了更多刻划符号,其中有
。
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
第三阶段,从公元前50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年前。数字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组合式的改造,用笔画或类似的办法进行组合,使之变成新的、不互相混淆的数字。在上海马桥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陶片上有“ ”、“ ”和一些斜画等符号。其中“”是第一次发现,是在“×”的上下各加一横画而来,是为5,而不与“+”混淆。 青海柳湾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也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符号,如下图所示。
柳湾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
山东城子崖遗址中的陶片上,经整理找出5个数字。“20”、“30”两个10的整倍数,都是通过加一笔画或使竖线弯曲而成为能独立存在的数字。首次出现了个位与十位相组合的数字,即“ ”或“ ”,表示“12”。这种写法与现状的写法一致,即高位在左,低位在右。 根据发现,推测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套比价完整的数字。推测如下表所示,下表由小到大从左到右写出了一个数字系列。
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数字系列表
参考文献:
李迪:《中国数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上海市文管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6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上,文物出版社,1984年。 董作宾、傅斯年、郭宝钧:《城子崖》,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