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输入中国,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华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以后的其流传需要的就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所以说就有了很多佛教题材的玉石。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
与佛教相比,儒家是积极用世的,是待奉君王、经世治国的哲学,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之道,所以,反映在用玉方面,儒家便形成一套用玉制度,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即为中国玉文化的核心。道教追求自然,讲究“自然而然”、“万物齐一”、“人与道冥”甚至“白日羽化”,所以反映在玉文化方面就形成一系列“食玉养身、葬玉祭灵”的观念。
而佛教主张的是般若空性、色空不二,是否定世俗荣华的,这就使得佛教乍看起来似乎是与玉宝不涉,与金银无缘。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误会。经云:“相好光明以自严”,这庄严相就佛教思想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佛的果报,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七宝严饰”。此外,佛教与中国玉文化相联系,除中国人历来好玉外,还与佛教强调积攒“功德”的思想密切相关。佛教倡导与人为善,不管是观音还是佛,其象征意义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说玉佛也是受到人们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