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瓷器 玉器 铜器 紫砂 文玩 宝石 水晶 考古发现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考古发现>考古现场
安徽淮北发现战国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
时间:2018-07-02浏览:46

安徽省淮北市环山东路原总机厂段古墓群位于淮北市第四中学南约20米,淮北市师范大学老校区西约40米,墓群所在地为原淮北市矿务局总机厂旧址北部,处于淮北市古相城城址北部汉墓群分布带上。2016年8月~9月,因淮北市相山区新修建的环山东路从原总机厂段穿过,在开挖下水管道过程中发现汉墓。经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淮北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W020180702571254855156.jpg

M20 出土的错金嵌玉铜带钩

发掘收获

此次考古发掘仅限于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环山东路原总机厂段路基范围内,共发现古墓葬27座,编号M1~M27,有6座墓葬因前期取土损毁较严重,实际考古发掘清理古墓葬21座,其中土坑墓16座、砖室墓3座、砖石墓2座,发现各类文物50余件(套)。

土坑墓 共16处,分为双人合葬竖穴土坑墓、单人葬竖穴土坑墓。

双人合葬竖穴土坑墓 仅见M14一座。为合葬双木棺竖穴土坑墓,方向352°。开口平面呈长方形,墓壁粗糙,斜直壁,平底。墓口距地表残深0.18米、长3米、宽1.7米。墓底距地面深1.73米,墓底长2.8米,宽1.5米。在发掘过程中墓底发现比较明显的木棺痕迹。西侧人骨保存较好,系仰身直肢葬,东侧人骨保存较好,膝盖以下部位腐朽不见,残长约1.40米。随葬器物皆置于棺内,器物分别为银器2件、铜带钩1件、铁剑1把、铜钱若干、口含2块、铁刀1把,青铜印章1个。

W020180702571254880881.jpg

M7 出土的研板

单人葬土坑墓15座,以M13为例说明。M13为竖穴土坑墓,方向270°。因前期取土破坏墓口露出,开口平面呈长方形,斜直壁,平底。开口长3.05米,宽1.02~1.84米。墓底平面略呈“T”字形,墓底东头向南北扩展,陪葬品置于墓底东头即墓主人脚的东部。墓底距地表残深0.56米、长3.05米、宽0.72~1.25米。墓葬底部有熟土二层台,长2.70米、宽0.15米、高0.50米。葬具朽无,无法判断葬具形制。人骨架保存稍完整,头向西。随葬品位于墓底东头头箱内,分别为陶罐2件、陶盒2件、陶鼎2件、陶壶2件、铜钱2枚。

砖室墓 3座,以M27为例说明。M27砖室墓,方向348°。开口平面呈长方形,墓口距地表深1.30米、长2.60米、宽1.10米。墓底距地表深1.96米、长2.48米、宽0.86米。

该墓四壁为砖块错缝平铺砌筑而成。葬具朽无,无法判断葬具形制。人骨保存一般,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随葬品较少,皆位于墓室东头,分别为陶罐1件、铜钱2枚。

砖石墓 2座,以M7为例说明。M7为砖石墓,方向261°。因前期取土破坏墓口露出,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墓已残,残长6.96米,残宽3.62米,墓底距地表残深0.81米。该墓四壁基石为青石条,石条尺寸长、宽各0.34米,厚0.26米,石条上双砖错缝平铺墓砖。M7因前期被破坏只发现前室、后室和耳室三部分组成,墓室铺地砖为单砖平铺,壁砖为“三顺一丁”的方式砌筑。前室底部长2.15米,残宽1.20米。后室底部长3.39米,残宽1.62米。耳室底部长1.11米,宽0.99米,耳室铺地砖用的是楔形砖。葬具已朽,无法判断葬具形制。随葬品皆发现于前室内,分别为陶耳杯1件、研板1件、陶器1件、铁镜1面、盖弓帽1个、铅器1件、铜钱1枚、铜环1个、陶盘1件、铁削刀1把、陶豆1件、还有陶器残片若干。

W020180702571254919527.jpg

M14 出土青铜印章正面

发掘意义

本次考古发掘虽为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但发掘的土坑墓基本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文物。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的分析,推断这批古墓葬的年代当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早期。其中土坑墓M20应为战国晚期墓葬,陪葬的错金嵌玉青铜带钩具有时代特色,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的战国时期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所出土错金嵌绿松石铜带钩以及临澧县九里一号楚墓出土的错金铜带钩工艺较为接近,为研究楚人配饰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M12的陪葬陶器组合为4鼎、6壶、7豆,还有谷纹玉璧等。从器物组合及陪葬器物特征来看,M12的器物组合与中原地区战国晚期中小型土坑墓流行的鼎、豆、壶陶器组合类似,但成偶数出现的陶鼎与呈奇数出现的陶豆现象不同于中原姬周“鼎俎奇而笾豆偶”的普遍规律,明显受楚文化因素影响,这与淮北地处中原文化、楚文化交界地带以及在战国晚期被楚人占领不无关系。M13等土坑墓为西汉墓葬,多陪葬陶鼎、陶盒、陶壶等。发掘的砖室墓与砖石墓大都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如M7、M27。

该墓群位于东周至汉代相城城址北城墙外东北部,处于城址北部的汉墓群分布带上,其西南方向的相城城址是先秦两汉时期一处较大型的城址。春秋时期宋共公子瑕曾迁都相城,至战国晚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后相城被楚国占有。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泗水郡,郡治设在相县,治所在相城。西汉高祖四年,改泗水郡为沛郡。东汉建武20年,徙封中山王刘辅为沛王,改沛郡为沛国,都于相城。相城在先秦两汉时期一直都是一座较大的都邑或城市,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城城址考古也发现了大量楚文化、汉文化遗存。经过这次考古发掘,我们有理由认为淮北环山东路原总机厂段及环山东路周围大片区域应为东周至汉代相城居民的埋葬地,且墓群规模较大,墓葬分布时代具有延续性,贯穿东周至整个汉代。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汉代相城城址周边墓群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为研究汉代相城居民的丧葬习俗及埋藏特点积累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淮北地区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作者单位:淮北市博物馆)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本文标签:
热门文章
全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