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项目支撑点之一,自2018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开展主动性考古工作。2019年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田野调查钻探、发掘和室内整理。
图一 七星墩遗址周边地形地貌(西南——东北向拍摄)
图二 七星墩遗址范围及历年发掘位置图
一、调查与钻探今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工作分两个时段,4月份对七星墩遗址本体进行补充钻探,又对东部的瓦山咀、杨腊咀、张腊咀、熊家庄四处地点进行钻探,10月份对七星墩和瓦山咀之间的湖汊区域进行钻探,同时开展古稻田调查和取样分析。调查和钻探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三 考古钻探工作照
1、2018年钻探显示,七星墩遗址内圈城垣的西段和北段共有四处缺口,今年补充钻探后,认为这四处缺口并不存在,内圈城垣的西段和北段是连为一体的。
2、探明外圈城垣东段和北段东部的分布范围。外圈东垣长约350米,宽10—50米不等,堆积特征为花土,距地表深约1.2米,埋藏厚度约1.8米。东段城垣中部有一缺口,堆积特征为黑灰色淤泥,长约50米,宽约20米,推测为水门,与内圈城垣东部水门联通,应是出入城址的主要通道。北垣东段已探明长度约85米,西段由于积水暂时无法钻探。
3、内圈城垣东段和外圈城垣东段之间的区域为黑灰色淤泥堆积,且中部深,东西两侧浅,判断为内壕。
4、外圈城垣东段外侧,表土之下为深灰色淤泥,生土面深度3.2米左右,未探明沟状遗迹,推测此处区域为古沼泽。外城垣东段外侧没有壕沟,东部水门、南段外壕均直接与古沼泽相连接。
5、张腊咀、瓦山咀两处地点文化层分布连贯,厚度1-2米不等,面积约6万平方米。杨腊咀地点文化层分布不连贯,局部区域表土之下即为生土。西南部和东部文化层埋藏呈沟状堆积,中间最深处约3.2米,两侧渐浅。该沟状堆积呈曲尺形,西南部一段长约120米,宽约15米;东部一段长约90米,宽约25米。熊家庄地点无文化层分布。
6、古水稻田调查和植硅体取样分析显示:外圈城垣东段外侧区域在地下30至120厘米左右发现有芦苇扇型植硅体,进一步验证此处为古沼泽;外圈城垣南段外侧地表至地下60厘米左右发现有稻扇型或双峰植硅体,80厘米左右未发现稻植硅体,而在地下100厘米左右又发现稻扇型植硅体,此处很可能存在古水稻田。
图四 古稻田调查采样工作照
图五 植硅体现场制样与显微观察分析
二、考古发掘
3—6月份,继续发掘2018年未清理完的8个探方(TS12E01—TS12E03、TS13E01—TS13E03、TS14E01、TS15E01)。清理的遗迹主要有灰坑、柱洞、红烧土堆积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从出土陶器特征看,这批探方2019年发掘的遗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TS13E01第13层、TS13E03第11层、H167、G39等为代表,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较多,另有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夹砂红陶、夹砂褐陶等,典型器物有盆形鼎、长颈鬶、卷沿深腹圈足碗、敛口喇叭形圈足豆、饰弯角状刻划符号的陶缸等。应为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如TS13E03⑪:5,盆形鼎,夹砂褐陶,宽折沿,折腹,宽扁足饰两道凸棱。与邓家湾遗址B型IV式鼎(H54:4)雷同。长颈鬶仅残留颈部,多为泥质红陶,颈部细长,与太山庙T2G:36陶鬶、肖家屋脊A型II式鬶(H427:8)相似。饰弯角状刻划符号的陶缸在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邓家湾石家河文化早中期遗存中均有发现。
第二类遗存发现较少,以TS13E01第14层、S15等为代表,陶器以泥质黑陶数量较多,另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等,典型器物有双腹豆、深腹簋、圈足盘等。为屈家岭文化遗存。如H183:1,双腹豆,泥质黑陶,上腹略浅,下腹较深,下腹部饰两道凸弦纹,高圈足饰圆形镂孔。其特征与城头山F型I式豆(M584:3)、走马岭M5:2深腹豆(1990-1991年发掘)近似。
9月底开始2019年度考古发掘,布方位置在外城南垣中部,重点了解其形制结构和年代,弄清外圈城垣和内圈城垣的年代是否同时?共布设探方17个,布方面积425平方米。发掘尚未结束。目前已清理城墙遗迹1处、房址3座、灰沟17条、灰坑70个;出土陶器60件,石器41件。初步判断,发掘出土的遗存年代为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未见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遗存。
图六 2019年发掘现场
2019年解剖发掘的城墙编号Q2,位于发掘区南部和中部,南北跨TS57E06——TS63E06共7个探方,暴露长度约32米,南部延伸至发掘区外。Q2至少可以分为2期。第I期位于发掘区中部,以细砂土为主,包含褐色、灰色粘土,根据含砂情况可分为若干小层。该层包含物较少,仅见少量红烧土和碎陶片。第II期城墙在I期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可分为两大层,北部以黄褐色土为主,南部以褐灰色土为主,根据颜色深浅变化又可分为若干小层,包含物较少,仅见少量红烧土和碎陶片。在发掘区南部,第I、II期城墙中间有一层灰色土堆积,叠压第I期城墙,同时被第II期城墙叠压,包含较多红烧土、陶片和炭屑等,根据其出土陶片特征初步判断为屈家岭文化晚期早段堆积。据此可推断第I期城墙的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晚期早段,始建年代可能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第II期城墙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早段,同时被屈家岭文化晚期晚段遗存叠压,因此第II期城墙的废弃年代应为屈家岭文化晚期晚段。
图七 2019年解剖城墙剖面
总之,从目前发掘情况初步判断,七星墩内外两圈城垣的始建年代相当,均为屈家岭文化早期。外城(Q2)在屈家岭文化晚期早段有一次扩建行为,到屈家岭文化晚期晚段即废弃。石家河文化早期,外城仍有人居住,但城垣已废弃。石家河文化晚期和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外城已无人居住,发掘区北部探方发现该时期的疑似水稻田遗迹,居住类遗存主要发现于内城,表明该时期人口减少,主要活动范围缩退之内城,外城可能成为稻田种植区。
图八 文物修复
图九 标本绘图
图一〇 标本拓片
图一一 盆形鼎
图一二 双腹豆
三、室内整理
为了准确认识发掘的文化遗存,及时公布考古成果,我们在发掘的同时,开展室内整理工作,包括清洗陶片、拼对、统计、修复、拓片、绘图、土样浮选等。目前已完成2018年度发掘出土遗物的清洗、拼对、统计、标本拣选等工作,2018年度W区发掘出土标本绘图、卡片制作和拓片基本完成,已修复陶器98件,完成部分土样的浮选工作。在《中国文物报》、《大众考古》、《考古学年鉴》发表相关成果3篇,2018年度考古勘探报告和发掘简报整理完成,待刊。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