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瓷器 玉器 铜器 紫砂 文玩 宝石 水晶 考古发现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考古发现>考古现场
山东博兴疃子遗址发现唐代纪年墓和北朝至隋代生产生活遗迹
时间:2020-09-21浏览:28

博兴疃子遗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疃子村西北。2020年4月,为配合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疃子村西北南水北调水渠南岸的古代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区域面积约3000平方米,清理了唐墓以及北朝到隋代的建筑基址、水井、陶窑等遗迹。

唐代墓葬

W020200921534314744260.jpg

M1 平面图

本次考古发掘的7座墓葬,分布集中,开口于同一层位下,为晚唐时期墓葬。墓葬皆为南北向,其中5座为圆形砖室墓,1座为舟形砖棺墓,1座为梯形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皆由墓道、甬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墓室顶部已坍塌,底部有垒砌棺床,墓壁上砖砌仿木结构,墓门及墓壁表面涂白灰与红彩。墓葬内多出土有瓷器、陶器、漆器、铜器等随葬品。其中M1底部保存相对较好,随葬品也较为丰富。

W020200921534314781938.jpg

M1墓门

M1墓道为阶梯斜坡状,并在墓道入口处平铺1排条砖。墓门有两层封门砖,外层与门框平齐,为条砖错缝平砌,里层丁砖斜向横摆垒砌,上下反向交错呈“人”字形;墓门以甬道南端砌砖为门框,并在墓门两侧设有翼墙,翼墙内侧为3列立砖,其最外1列为长棱削角砖,翼墙最外侧为一列模印花卉纹立砖,其后侧有1列丁砖平砌以作支撑,丁砖多为半砖;墓门及翼墙表面涂白灰与红彩。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墙壁为两列丁砖错缝平砌,底部未铺砖。甬道北端与墓室棺床南端相接,形成凹口,低于棺床0.32米。墓室平面为圆形,直径3.5米,墓壁为条砖错缝平砌,并有砖砌仿木倚柱,把墓室分割为若干区域,在墓壁表面砖砌灯檠和疑似桌椅结构。墓室底部铺砖形成棺床,棺床与甬道相交的凹口3面为砖雕柿蒂纹壸门。墓室中部偏西南侧有一砖砌独柱,每层并排两砖,交错垒砌,高0.54米。棺床上残存两个头骨和破碎肢骨,头骨位于墓室东南,肢骨下残存有少量棺板,为髹黑漆木棺,黑漆上现存一处红漆书写的简写汉字。

W020200921534314829601.jpg

M1出土陶器

M1随葬瓷碗等瓷器9件,模型明器、塔式罐等陶器20余件,漆碗、漆盘等漆器6件,铜镜、铜钗、铜钱等铜器、贝壳1对以及墓志1合。

瓷器中4件白瓷碗为圆唇口,口外敞,斜腹略弧,玉璧形足底,细白胎,胎质坚硬细腻,通体施釉到足墙和足底凹心,釉色雪白,积釉处白中泛青,碗底有墨书字迹与符号,此批白瓷碗与故宫博物院馆藏邢窑碗、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白瓷碗形制基本一致,应属晚唐邢窑精品瓷器。另5件为饼状实足白瓷碗,粗白胎,施白色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及底,碗内底部有支钉痕,底部有墨书,字迹不清。

漆碗、漆盘均为四瓣葵口,卧足,平底,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碗内髹四条黑漆出筋,在一件漆碗外壁还残存有朱书“千万”等字样。

出土模型明器有灶、鏊子、釜、擂钵、熨斗、香炉、熏炉、凤首壶、盆、小口方形罐等,多数为磨光灰陶。塔式罐共3组,由器盖和陶罐两部分组成,器盖斗笠状,蘑菇形纽,陶罐敛口,鼓腹,高圈足,从器内观察罐由腹部与底座两部分拼接而成。罐、盖表面涂抹白灰,白灰上残留墨绘痕迹。铜镜为简易团花镜,团花间隔以葡萄纹,出土铜钱均为“乾元重宝”。

墓志出土于甬道北端,由墓志和墓志盖组成,皆为砖质,平面皆呈方形,边长33厘米。墓志盖为盝顶,素面,墓志正面用墨书写满楷书,字迹部分可辨,有“唐故陈府君□□夫人墓志铭”“迁太尉西阁祭酒”“大中七年正月廿三日享年八十六”等内容,大中七年为唐宣宗年号,可知该墓葬为公元853年。

北朝至隋代生产生活遗迹

W020200921534314854441.jpg

建筑基址

在发掘区东部清理建筑基址1处,基址破坏较为严重,保留部分墙基和夯土地基。其平面呈长方形,面朝南向,略偏东南,由现有迹象可分辨出该基址由4间房屋与1处庭院构成,北部后排3间(F1、F2、F3),东南1间(F4),西南为庭院。后排西间(F1)最大,中间(F2)次之,东间(F3)最小。大部分房屋墙基在垒砌之前,先在墙基位置处垫土夯实夯平,再在垫土之上砌墙;而庭院南墙地基采用较窄浅的基槽,基槽内填土混合碎砖块。砖墙主体采用两排条砖错缝平铺,中间留有约10厘米空隙,空隙内填白灰沙土及碎砖屑。F3房屋保存较好,房间内覆盖有瓦片倒塌堆积,在南墙中间有砖砌门槛,西墙亦有通向F2的门槛。庭院与F4中间以铺瓦隔段为界,铺瓦隔段为一层两列规整排列的板瓦碎片,在铺瓦隔段的西侧现存1块方形础石。F4位于F3南侧,地基比其他房间和院墙更深,墙基两排砖之间缝隙更大,应是后期在庭院的基础上二次加盖形成。建筑基址内出土实足深腹瓷碗坯、折沿盆、板瓦、筒瓦等。

W020200921534314883666.jpg

遗址内出土瓦当

W020200921534314906196.jpg

水井

在发掘区西部清理水井遗迹1处,有砖砌圆井、砖铺井口平台、砖砌排水沟等遗迹。圆形水井,口小底大,底部内收,井内壁用砖错缝券砌,多为半砖。在井口周边有砖铺平台及路面,多为半砖,以井口为中心,平面呈弧形,在砖砌平台南侧,地势略低,有简易砖砌排水沟,排水沟为底部铺平砖,底砖上两侧为立砖,从砖砌平台向南延伸。井内上层出土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下层出土双耳陶罐、四系青瓷罐等遗物,砖砌平台、排水沟内出土青瓷片、陶盆等遗物。

W020200921534314930487.jpg

窑址

此外,在发掘区西侧还清理窑址1处,顶部已被破坏,可见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砖砌烟道等结构。此窑址为1处操作间附加两个窑室结构,两窑室方向垂直,窑室Y1朝向东北,窑室Y2朝向东南,窑室平面近似马蹄形。操作间平面略呈四分之一扇形,两直边分别对应两处窑室。窑室Y1为砖砌窑门,窑门内为深挖弧形火塘,火塘与窑床相接处用条砖垒砌包边,窑床残留部分铺砖,窑室两侧还可见烧结的砖墙,窑室底及周边已烧结成红色硬土,窑床与出烟口交接处用砖砌出8个烟道,烟道口略呈方形。窑室Y2与窑室Y1结构相似,窑门处残留底部,现存两砖垛,两砖垛之间相距6厘米。窑门内为火塘,平面略呈半圆形,深约0.5米,竖直壁,平底,周边已烧结,窑床与出烟口位置被破坏。在窑址内出土大量泥质红陶片、三角形窑具以及青瓷红胎瓷片1枚,陶器器型主要有陶钵、陶盆、擂钵、双耳罐等。

建筑基址、水井、窑址开口于同一层位下,其内出土的青瓷片具有南北朝时期特征,此外,水井内出土的四系青瓷罐与山东桓台田庄镇荀召村出土青瓷罐形制基本一致,应属于隋代,从而推测建筑基址、水井、窑址的使用时间相近,大约在北朝至隋代,水井可能是当时烧造陶器的取水之处,而建筑基址则可能是手工业者们的住所。

W020200921534314975773.jpg

遗址内出土青瓷碗

W020200921534314992086.jpg

墓葬内出土瓷器

W020200921534315015228.jpg

M1 内出土漆盘

博兴疃子遗址发现的这批墓葬,从墓葬结构与出土器物看时代大约在晚唐时期,墓葬内出土的瓷器、陶器、漆器、铜器等器物,为研究当时手工制造业增添了实物资料。其中M1出土的墓志记载了墓主的籍贯、生前履历、当地的建制以及墓葬年代,为研究当时墓葬形制、瓷器、陶器、漆器、铜器等器物提供了准确的纪年标尺。此次发掘南北朝到隋代的建筑基址、水井、窑址等遗址,应属于当时一处生产生活遗址,为研究当时烧窑技术、建筑结构特点提供新材料。

20世纪60年代在疃子遗址发现的北朝佛造像窖穴出土大型精美石刻佛像,2009年山东省博物馆在此发掘清理了一批唐宋时期遗迹,本次发掘证明此处在北朝到隋代确实有居民在此从事生产生活,发现的遗迹遗物也与博兴龙华寺遗址有诸多相似,为寻找附近的寺庙遗址提供线索。在本遗址地层内有多层淤土,说明北朝至隋代之后洪水频发,人类活动就远离此处,在晚唐时期仅作墓地,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本地区历史和流域水文史均有参考意义。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石玉兵 付胜龙 彭峪)

责编:韩翰

本文标签:
热门文章
全站推荐